自然科普:海象吃飯不靠牙,靠拱
來源:物種日歷
發(fā)布時間:2022-08-18
瀏覽次數(shù):1250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如果你曾親臨大英博物館的40號展廳,目光必然會被一副棋子吸引:與比鄰的許多顯赫珍藏相比,這82枚棋子看起來是如此不起眼。

但只要俯身細察,你就會明白為什么英國人將其視為最重要的國寶之一:小小的棋子不僅保存完好,工藝精湛,更有著讓人難以忘懷的造型——王后,皺著眉頭托腮苦思;國王,正襟危坐怒目相向;士卒,雙目圓睜,還用牙齒咬住了盾牌。這些行走在紅白格間的棋子們,是如此精巧又趣味十足。

圖片

大英博物館中的“烏伊格棋子” | Jack1956 / Wikipedia

根據(jù)學界的考證,這套出土于蘇格蘭劉易斯島的“烏伊格棋子”,恐怕是由挪威特隆赫姆的維京匠人所制。這多少有些出乎預料,畢竟我們很難想象,一向以孔武兇悍形象示人的維京人,居然也有這樣的匠心和萌趣一面

圖片

“烏伊格棋子”中兩對坐在椅子上的是“王”和“后”;手持重劍、咬住盾牌的是“車” | Andrew Dunn & Nachosan / Wikipedia

不過,若從棋子的材料源頭分析,這種“萌”的特質便不再突兀。晶瑩剔透的表色和細密緊實的質地告訴我們,這套棋子正是取材于海洋中的“萌系擔當”海象(Odobenus rosmarus)的大牙!

海象長牙的質地和象牙有幾分相似,也曾被用作象牙的替代品。中世紀初期,歐洲人獲取亞、非洲象牙的貿易途徑被阻斷,正是維京人運而來的海象牙滿足了歐洲皇室們的需求。而在遙遠的中國,被稱為“虬(qiú)角”的海象牙也被精心染成翠綠色,用以制作串珠。

圖片

太平洋海象 | Wikipedia

長長的牙有哪些用?

這副長牙看似威武,實際用途卻十分有限。對于體重最大可達2噸的海象來說,塊頭本身就是應對天敵的最佳武器。即便是陸地上最大的食肉目動物北極熊,在面對這坨體型遠超自己的“肉山”時,往往也會選擇悻悻離開。

實際上,除了在交配季節(jié)爭奪配偶權時,或者在寸土寸金的浮冰或淺灘上競爭一塊歇腳場地之外,海象們很少將長牙用作武器。即便是雄性之間的爭奪,長牙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海象的皮膚厚實堅韌,而老年海象一米多長的牙齒又很容易折斷。

圖片

標志性的長牙 | Joel Garlich-Miller / Wikipedia

海象無論雌雄都有長牙,所以除了被雄性海象用于斗爭之外,長牙肯定還有其他的實際功能。人們發(fā)現(xiàn),在爬上浮冰或緩灘的過程中,海象巨大的體型成了一個負擔,而長牙能適時發(fā)揮類似冰鎬的作用。

“吃蛤蜊神器”,你有么?

這種掘地的方式一度啟發(fā)了人們的猜想:當海象潛入海底覓食的時候,長牙是否能成為一種覓食的工具呢?這種猜想并非沒有根據(jù),通過解剖和研究胃內容物,人們早就知道了海象獨特的食物偏好——雖然海象的食譜相當寬泛,但它們最愛的一口當屬各種雙殼綱的蛤蜊。棲身于海底淤泥之下的蛤蜊,似乎與海象的長牙產生了某種聯(lián)系。

圖片

蛤蜊 | Marlith / Wikipedia

然而當科研人員跟隨海象下潛,親眼目睹了它們的就餐場景時,這種假設便不攻自破了:挖蛤蜊的過程中,長牙幾乎毫無作用。

實際上,海象們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三種不同的覓食方式:有的像豬一樣直接將嘴拱入海底;有的用嘴巴吐出水流吹開軟泥;更常見的則是使用左、右前鰭扇動海水,將淤泥弄散。有趣的是,絕大多數(shù)海象習慣使用右鰭,長年累月的勞作使得它們右肩胛骨、肱骨和尺骨的長度明顯大于左側。

圖片

拱啊拱啊拱啊 | BMCseriesJournals / youtube

相比于長牙,海象的胡子更配得上“挖蛤蜊神器”的稱號。400到700根半透明的晶須連接著面部敏銳的皮下神經,可以即時感知淤泥下蛤蜊的任何輕微舉動,一旦確定了蛤蜊的方位,海象就可以揮動那碩大的“麒麟右臂”將其挖出;而后,它們用看似笨拙的唇部將蛤蜊叼起,吸食蛤蜊肉。海象進食完畢后,兩片貝殼甚至還完整的連接在一起。

通過這樣高效敏捷的進食方式,一頭成年海象僅一天就可以吃掉2000只蛤蜊。高頻使用使得晶須被泥沙不斷摩擦折斷,因此野生海象的胡須長度往往遠短于被圈養(yǎng)的同類們。

圖片

擁有長長胡須的海象 | Megapixie / Wikipedia

是神物,也是盤中餐

對于生活在極地的尤皮克人來說,海象不僅是極富靈性的神物,也是生活中分外重要的資源:它厚重的皮革可以縫制帳篷,脂肪可以燃燒取暖,雖然海象肉有一股酸味,但舌頭卻是難得的美食。千百年來,尤皮克人遵循古老的傳統(tǒng),有節(jié)制地捕殺并充分地利用著自然的饋贈。

無論是捕殺抹香鯨的拉馬勒拉人、圍捕海豹的因紐特人,還是捕獵海象的尤皮克人,這樣擁有狩獵傳統(tǒng)的原住民并不會對野生動物資源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他們的人口有限,獵殺規(guī)模也絕不超過自身所需的范疇。

圖片

被捕獵的海象 | Beverly Bennett Dobbs / Wikipedia

竭澤而漁,觸目驚心

但是,隨之而來的商業(yè)化捕撈,卻與此有著本質性的區(qū)別。以追逐更大財富為唯一目的的獵手們,采取的是竭澤而漁的短視策略。尤其是隨著航海技術的發(fā)展,狩獵的腳步逐漸拓展至全球,環(huán)境惡劣的極地也未能幸免。自18世紀開始,數(shù)以千計的船只闖進冰封的北國,短短幾十年內,以獲取油脂為目標的捕鯨業(yè)和以獲取皮革為目的的皮毛貿易就成為了最早崛起的兩種全球產業(yè)。

很不幸,海象同時符合這兩種貿易的需求——厚重的脂肪正是捕鯨業(yè)所需要的,緊實的皮革又足以讓皮毛獵人欣喜,而它巨大的體型更有利于提高捕殺效率。除此之外,長牙更是一種價格不菲的額外收獲。一時間,從格陵蘭到斯瓦爾巴德,從西伯利亞到阿拉斯加,煉油的工坊晝夜不息,晾曬的毛皮鋪滿了灘頭。

圖片

捕獵海象的繪畫 | Jan Luyken / Wikipedia

據(jù)統(tǒng)計,挪威斯瓦爾巴德的海象種群數(shù)量曾經達到3萬多頭的高峰,但自1820年該地出現(xiàn)商業(yè)化捕殺以來,種群規(guī)模便以驚人的速度下跌。

到1952年,整個斯瓦爾巴德只剩100頭雄性海象活動,而雌性大多躲在了更北的繁殖區(qū)域。盡管實行了嚴格的保護政策,今天的斯瓦爾巴德海象種群數(shù)量也只是緩慢地爬升到了3900頭左右。在當?shù)氐脑S多海灘上,一百多年前被獵手們隨意丟棄的海象骨骸都比這個數(shù)字多得多。

圖片

一對海象母子 | Wikipedia

前路茫茫,“象”生艱難

如今,海象的商業(yè)捕殺已被全面禁止,但巨獸的前路依然危機重重。

極地的冰層由于氣候變暖急速萎縮,夏季原本漂浮在淺海的浮冰已經難覓其蹤,這使海象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海象潛水能力不佳,若退到深水區(qū)的浮冰上棲息,它們將面臨無法覓食的困境;但淺海的灘涂對繁殖季的雌性來說也絕非是理想的產房——北極熊雖然無法捕食成年海象,對幼崽的生存卻是重大威脅。

圖片

海象群 | Timinilya / Wikipedia

更何況越來越多的海象堆積在灘頭,相互踩踏的風險也驟然增大,但這種尷尬的處境已經無法由海象左右了。2016年,在俄羅斯楚科奇,再無后路的海象只得層層疊疊地擠壓在狹窄的灘頭休息。2018年,同樣的景象又出現(xiàn)在阿留申(位于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的群島)。劇變的洪流下,龐大的海象也只得被裹挾著無助漂流。

圖片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