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普:《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發(fā)布時間:2021-03-29
瀏覽次數(shù):1852
文化科普:《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最近,又有一檔大型文化綜藝節(jié)目火了!

由央視策劃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國》一經(jīng)播出就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開播一集后,就拿到了9.0的高分。這檔節(jié)目為什么受到如此歡迎呢?

作為一檔文化類創(chuàng)新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從中甄選出最值得講述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品,采取“文化節(jié)目+戲劇+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的成書、核心思想以及流轉中的閃亮故事,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鮮活立體起來,開啟了一場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第一期節(jié)目走進的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史書《尚書》,第二期節(jié)目講述中國古代重要科技文獻《天工開物》,由“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時空到古代,與先賢對話,看先賢如何點燃萬古之明燈,這種方式,讓現(xiàn)代人得以與古代經(jīng)典典籍相遇,并產(chǎn)生強烈的精神共鳴。不少觀眾表示看得熱血沸騰,眼淚汪汪。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中國古代的書籍絢麗多姿。它穿越歷史的時空隧道,傳承著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維系著中華民族統(tǒng)一的文明及其發(fā)展。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典籍,集中反映了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和水平,凝結著民族的智慧,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但是節(jié)目雖然制作精彩,還是遠不足以介紹中國古代典籍的絢爛璀璨,今天就和小北一起再來感受一下中國典籍的歷史感和厚重感吧!

中華文化典籍的歷史源流

中國在殷周時期,文字逐漸定型。而文字必須借助載體才能得以顯示,而文字與載體的結合,便是初期書籍的雛形。從現(xiàn)存的甲骨、金文和早期石刻文字來看,殷周時期是中國書籍的萌芽期。

甲骨文書是中國初期書籍形式之一。根據(jù)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甲骨和陜西周原出土的西周甲骨卜辭,可知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期,有文化的上層貴族已利用甲骨進行占卜,并在甲骨上刻寫占卜記錄。這些以甲骨為載體的甲骨文書,具有起源時期書籍的意味。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是中國初期的書籍之一。殷周時期,上層貴族為了保存重要文件或紀念重大事情,就鑄造一件青銅器,把文件或事情用文字記錄下來,鑄刻在青銅器上面。這些以青銅器為載體的銘文,傳播了古代知識和重大事件,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書籍的作用,成為中國書籍的萌芽。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中國初期的書籍形式還有石刻文書。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在石頭上鏤刻文字,記錄事件。青銅銘文和石刻文書在空間上有傳播之便,在時間上有流傳之功,具有書籍所必備的社會性,但還不是正式的書籍。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制成的。用竹片寫的書叫“簡策”,用木板寫的書叫“版牘”。單根竹片叫做“簡”,把若干簡編連在一起叫做“策”(“策”也稱“冊”),編簡成策的繩子或皮條叫做“編”,一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字。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在竹木的書盛行同時,用絲織品寫的書也逐漸通行起來。這種書一般稱為“帛”。由于絲織品還有素、縑等名稱,帛書又叫做“素書”或“縑書”。戰(zhàn)國時期的古書《墨子》中有“書之竹帛,傳遺后世子孫”的話,可見當時縑帛已經(jīng)和竹木簡一樣作為流行的書寫材料。帛書質地柔韌,可隨意卷舒,便于閱讀收藏;篇幅長短,可根據(jù)內容剪裁,分量也輕,便于攜帶。缺點是價格昂貴,不易普及,所以無法取代簡牘。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紙和印刷術的發(fā)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飛躍,也是書籍制作的一大變革。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西漢初年就發(fā)明了植物纖維紙。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使生產(chǎn)出來的紙成本低廉,質地良好,更適宜書寫。從此,紙張開始大量生產(chǎn),經(jīng)過幾百年的演進,到三國魏晉時期終于替代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為以后的書籍印刷奠定了物質基礎。

公元7世紀初期,中國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紙張和印刷術的結合,使圖書可以批量生產(chǎn),廣泛流通。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又推動古籍形式的改進,即由卷軸式過渡到裝訂成冊的冊頁式。這一形式至今仍為書籍的普遍形式。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公元11世紀40年代,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并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促進了人類書籍的生產(chǎn)和文化的交流。以后,鑄刻活字的材料由膠泥、木質向銅鋁進化,一直發(fā)展到近代的鉛字印刷。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從甲骨文書、青銅銘文、石刻文書,到簡牘、帛書,再到紙質精美的圖書,中國古代書籍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古籍演變發(fā)展中,日益完善的書籍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既是記錄思想和文化的載體,傳承和播揚了中華文化,又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反映了中國科技和工藝的進步。

中華文化典籍分類

煌煌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文明,積累、存留下絢麗多姿的文化典籍。而這些典籍猶如涓涓細流逐步匯成汪洋大海,于是人們用浩如煙海來形容典籍的宏富。各類書籍又經(jīng)過前人的整理分類,逐步形成經(jīng)、史、子、集四大部類。

早在殷周時代,中國就出現(xiàn)了書籍,所以《尚書·多誓》有“唯殷先人,有典有冊”之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紛起,競相著書立說,呈現(xiàn)百家爭鳴的盛況,學術文化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私人藏書也漸成風氣,《莊子·天下》記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后人便用“學富五車”的成語,來形容某人博覽群書,學問淵博。漢代在中國歷史上趨于強盛,文化事業(yè)空前繁榮,中國最早的圖書分類隨之產(chǎn)生。

公元前26年,劉向奉漢成帝之命,校訂前人遺留下來的經(jīng)傳、諸子、詩賦、數(shù)術、方技等各類書籍。他每校完一種書,便著錄書篇名稱,介紹作者生平、思想內容和學術源流,寫成敘錄,奏給皇帝。后來把這些敘錄匯集在一起,叫做《別錄》。

劉向之子劉歆在《別錄》基礎上刪繁就簡,編成《七略》,是為中國最早的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镀呗浴钒ㄝ嬄浴⒘嚶?、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shù)術略、方技略。其中輯略是綜述學術源流的緒論,帶有總綱的性質;其余六略,便是按內容分類的具體目錄。

西晉時,荀勖編成《中經(jīng)新籍》,對劉歆的圖書六部分類法進行調整,創(chuàng)制了甲、乙、丙、丁四部分類法。甲部收六藝及小學之書,乙部收諸子、兵書、數(shù)術之書,丙部收史學之書,丁部收詩賦、圖贊等書。

唐朝初年開始由朝廷官修史書,在魏徵監(jiān)修的《隋書·經(jīng)籍志》中,以經(jīng)、史、子、集替代原來的甲、乙、丙、丁四部,著錄存書3127部,36708卷。從此,經(jīng)、史、子、集的四部分類,就成為中國古籍目錄分類的準則,一直沿用到清末皇朝制度的解體。

01. 經(jīng)部典籍

經(jīng)部典籍涵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經(jīng)典,以及歷代文人學士對儒家經(jīng)典的注疏?!端鍟そ?jīng)籍志》把經(jīng)部書籍分為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jīng)、論語、圖緯、小學十類。最早的經(jīng)書有《詩經(jīng)》《書經(jīng)》《禮經(jīng)》《樂經(jīng)》《易經(jīng)》和《春秋》。相傳孔子把這六種書整理出來,作為收徒講學的課本。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孔子被奉為至圣先師,“六經(jīng)”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經(jīng)典,儒家的倫理綱常也就成了歷代王朝的正統(tǒng)思想和精神支柱。經(jīng)學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學術的影響日益廣泛。

漢代六經(jīng)中的《樂經(jīng)》已遺佚,儒家學者在五經(jīng)之外又增加了《論語》《孝經(jīng)》,合為七經(jīng)。唐代又把七經(jīng)擴充為十二經(jīng),即把《禮經(jīng)》分解為《周禮》《儀禮》《禮記》,解釋《春秋》經(jīng)的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上升為經(jīng),并增加了《爾雅》。宋代在十二經(jīng)的基礎上增加了《孟子》,合為十三經(jīng)。

在十三經(jīng)中,《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編成于春秋時代,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研究先秦社會和思想的寶貴資料,又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書經(jīng)》亦稱《尚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史跡著作的匯編,相傳由孔子編訂,其內容大部分是文誥號令,保存了商周尤其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周禮》又名《周官》,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zhàn)國時代各國制度,摻入儒家政治思想,加以增刪排比而成。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儀禮》簡稱《禮》,也稱《禮經(jīng)》或《士禮》,匯編春秋戰(zhàn)國時的一部分禮儀制度,包括冠、昏、喪、朝聘、燕享等禮儀程序。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禮記》亦稱《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內容大多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記,輯錄了戰(zhàn)國至西漢初儒家各種禮儀著作,為研究古代禮制和儒家哲學思想、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易經(jīng)》又名《周易》,是流傳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的書,以卦和爻來占卜和象征自然及社會變化的吉兇,在宗教迷信的形式下,也透露了上古社會的一些情況和古人片斷的思想認識。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又稱《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國人左丘明所撰,多用事實解釋《春秋》的古文經(jīng)傳,征引孔子等解經(jīng)評史的言論,記事翔實,以文史見長。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又稱《公羊春秋》,所記史事簡略,著重闡發(fā)《春秋》的“微言”“大義”,為歷代今文經(jīng)學家用作議論政治、褒貶人物的根據(jù)。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傳》,又稱《穀梁春秋》,體裁與《公羊傳》接近,專門解釋《春秋》經(jīng)文,側重于“義理”,記事雖不及《左傳》翔實,但持論較《公羊傳》平正。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孝經(jīng)》由孔子弟子所撰,論述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思想?!墩撜Z》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根據(jù)記錄和傳聞整理的孔子言行集,包括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談論,成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爾雅》是一部最早解釋詞義的著作,由漢初學者綴輯周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后世經(jīng)學家常依據(jù)此書來解說儒家經(jīng)義。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孟子》由戰(zhàn)國時的孟軻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所撰,記載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涉及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學說。南宋時朱熹竭力宣揚《禮記》里的《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是經(jīng)典的基礎,是為學之本,并為它們作了注,稱為《四書集注》。從此經(jīng)書有了“四書”這個名目,“四書”成了科舉考試的命題依據(jù)。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經(jīng)部書籍作為儒家經(jīng)典,列為四部之首,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古代學校都以經(jīng)書為主要教科書,歷代研究經(jīng)學的著作更是不計其數(shù)。據(jù)《四庫全書總目》不完全的著錄,經(jīng)部書籍共有1773部,20427卷,包括易、書、詩、禮、春秋、孝經(jīng)、五經(jīng)總義、四書、樂、小學十大類。經(jīng)學成為訓解和闡發(fā)儒家經(jīng)書的一門專門學問。歷代的經(jīng)學著述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資料。

02. 史部典籍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史部典籍涵蓋了各個方面的歷史著作,可謂卷帙浩繁,汗牛充棟。《隋書·經(jīng)籍志》把史部列在經(jīng)部之后,位居四部第二,并把史籍分為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地理、譜系、簿錄、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等十三類。到清代修訂的《四庫全書》,所列史部書籍(包括存目在內)共2714部,37000多卷。這些圖書分為15類,即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可謂琳瑯滿目。各類史書各有源流,自成體系,相互補充,交相輝映。其中紀傳體(正史)、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為中國古代史著三大主要體裁。

03. 子部典籍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子部典籍涵蓋了諸子百家的著作。西漢劉歆的《七略·諸子略》輯錄:“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據(jù)此,遂有諸子百家之說?!端鍟そ?jīng)籍志》把子部分為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兵、天文、歷數(shù)、五行、醫(yī)方等十四家。到清朝編訂的《四庫全書總目》中,子部典籍包括儒家、兵家、法家、農(nóng)家、醫(yī)家、天文算法、術數(shù)、藝術、譜錄、雜農(nóng)、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部類。

04. 集部典籍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集部典籍涵蓋了詩文詞曲和文學評論等文學方面的書籍?!端鍟そ?jīng)籍志》把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三大類。《四庫全書總目》中集部增加了詩文評和詞曲兩類,擴大為五大類。

集部典籍在四部中盡管位居第四,但其所占的數(shù)量首屈一指,遠遠超過了經(jīng)、史、子各部。從先秦的散文、楚辭,兩漢的辭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乃至明清小說,可謂峰巒迭起,在世界文學史上獨具風采。

05. 類書與叢書

中國古代大型類書和叢書的編纂,是博大的文化事業(yè)的重要內容,并充分顯示了中華典籍的宏富和圖書事業(yè)的發(fā)達。

類書是一種輯錄經(jīng)史子集各部類資料加以編次排比而成的工具書,類似于現(xiàn)在的百科全書。它創(chuàng)始于魏文帝時匯編的《皇覽》,以后各朝代都十分重視類書的編纂?,F(xiàn)存唐代著名的類書,如虞世南編輯的《北堂書鈔》、歐陽詢編輯的《藝文類聚》、徐堅等編輯的《初學記》,流傳甚廣。

近代以來頗具規(guī)模的叢書有《叢書集成》。先由商務印書館王云五主持編輯《叢書集成初編》,匯輯自宋代至清代的叢書100種,計有古籍4107種,分裝成4000冊?!秴矔伞肪W(wǎng)羅大量的古代典籍和近世文獻,既為今人提供了檢索和研究的方便,又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中國絢麗多姿的書籍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大的規(guī)模,曾經(jīng)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和博大,成為人文教化不可或缺的載體。

但從古書經(jīng)史子集的四部分類就可以看出,絕大部分都是經(jīng)史文學類的著作,而科學技術類的著作相對顯得貧乏,有的則因默默無聞而失傳。即使像明末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播揚遠及歐洲,但在中國卻失傳三百多年,直到20世紀初才從國外返歸故里。此中意味,發(fā)人深思。

豆瓣9.0:《典籍里的中國》出圈,關于典籍你知道的太少

?

中華文化是一種生活能力、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精神情懷。

編輯:江健 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中華文化通識》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